在近期的多场公开演讲和媒体访谈中,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指出,随着人工智能、无人配送车辆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突破,外卖骑手这一职业在未来十年内面临被技术取代的高风险。他强调,外卖员的工作属性“技术含量低、可复制性强”,正是机器人和算法最容易介入的领域。
姚洋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。早在2022年8月的《财经》专栏中,他明确表示,外卖小哥、公司会计、银行出纳等岗位将在十年内被机器人替代,提醒年轻人要未雨绸缪,避免把这些岗位作为长期职业选择。随后,他在多家视频平台的访谈中进一步阐述,自动驾驶送餐车已经具备“可行性”,预计将在未来十年内实现规模化商用,从而彻底改变外卖配送模式。
技术层面的支撑主要来自于无人配送车辆的研发进展。国内外多家企业已在城市中心进行试点,利用路径规划、实时定位和智能避障技术,实现“30分钟内送达”。与此同时,AI算法在订单分配、路线优化和需求预测方面的精度不断提升,使得人力调度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。
然而,行业内部和社会舆论对这一预测持有不同声音。部分业内人士指出,外卖员不仅承担餐食配送,还涉及即时零售、社区服务等多元化需求,短期内仍难以完全被机器取代。外卖平台的用户体验、地址错误、楼层电梯等现实问题仍需要人类灵活应对,技术成熟度仍有待提升。
从就业角度看,外卖员已成为城市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重要力量,约有数百万从业者提供了灵活就业机会。若技术替代如期实现,势必引发大规模职业转型。姚洋建议,政府和企业应提前布局职业培训和再就业支持,帮助外卖员提升数字技能,向物流管理、设备维护或平台运营等新岗位转型。
政策层面,监管部门已开始关注无人配送的安全与合规问题。2023年发布的《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提出,对无人配送车辆的道路行驶、保险责任和数据安全进行统一规范,为技术落地提供制度保障。
从消费者视角,自动化配送有望进一步压低配送费用、提升送达速度,并降低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服务差错。但也可能带来新的隐私与数据安全风险,需要平台在技术实现的同时加强信息保护。
综合来看,姚洋的预测在技术趋势和行业变革的交叉点上具有前瞻性。虽然短期内外卖员仍是不可或缺的劳动力,但在未来十年内,随着无人配送技术的成熟和规模化应用,外卖员职业的形态必将发生深刻变化,甚至面临“消失”的可能。行业、政府和从业者需共同准备,才能在技术红利中实现平稳过渡。
( 作者: | 责任编辑:歌者 )
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邮箱:hezuo#cridao.cn 投稿:tougao#cridao.cn 不良信息举报:743409682#qq.com(将#换成@即可)
Copyright © 2016-2025 cridao.cn.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视野网 版权所有
京ICP备05004402号-15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995号